到底什么是“美”

Table of Contents

审美没有高低贵贱之分,喜欢网红脸不比喜欢高级脸没品,喜欢下里巴人不比喜欢阳春白雪低级,喜欢古典音乐不比喜欢流行音乐高贵。美有千面,若是执着于某一面,便是着相了。

一、美到底有没有标准

美,是一个我们时常提及,却又难以简单说清的话题。

美究竟有无固定标准呢,单从外貌层面审视,差异就极为显著了。回顾往昔,古代中国曾以小脚为美,致使无数女子承受裹脚的痛苦,只为塑造那所谓的 “三寸金莲”;唐朝曾以胖为美,和现在以瘦为美的主流风气完全相反;西方也曾风行束腰风尚,女性们为追求纤细腰肢,不惜损害自身健康,用束腰带紧紧勒住身体。

时过境迁,当下的审美呈现出多元丰富的态势,各种风格琳琅满目。漫步街头,能看到有人热衷欧美时尚风,穿搭尽显大气洒脱;有人执着复古路线,举手投足间散发典雅韵味;还有人钟情 “森女风”,浑身洋溢清新自然之感;网红脸风靡一时,大眼睛、高鼻梁、尖下巴的标配组合,也让很多人趋之若鹜。这清晰地表明,外貌之美根本无法用单一模式去界定。再将视野拓展到艺术领域,从古典主义绘画严谨细腻、遵循章法的笔触,到现代艺术天马行空、抽象晦涩、让人颇费思量的创作,还有那些造型新奇、充满实验性的装置艺术,实在难以评判哪种才是绝对的美。美仿若一个能容纳万物的广阔天地,具有极强的包容性。

二、哪些美是写在基因里的

有些美,似乎天然地根植于我们的基因深处。比如面对大自然中的青山绿水,内心会自然而然涌起喜爱之情。极目远眺,视野开阔无边,湛蓝天空与碧绿湖水相映成趣,这般和谐舒适的色彩搭配,瞬间就能让人心旷神怡,这或许是源自祖先的古老本能,在远古时期,优越的自然环境是生存繁衍的根基,人类对适宜生存环境的偏好,历经岁月沉淀,最终融入基因,化作一种审美倾向。再看人类自身,五官对称、体魄强健之人,往往更容易被视作美。究其根源,是基因在背后起着作用,健康的身体意味着更强的生存繁衍能力,代代相传,这种审美观念便稳固下来。

基因的力量在这一点体现得淋漓尽致,哪怕主流审美这么卖力鼓吹白幼瘦,绝大部分男人还是喜欢大胸和大屁股。在小奶狗和男性荷尔蒙爆炸的大叔之间,女人还是更愿意投进大叔的怀抱。这可能不能称作审美了,而是基因里刻着的本能。

三、哪些美是被教育的

基因里刻着的密码无法修改,那么哪些从小到大接收到的信息形成了我们的审美呢。求学阶段,美术课意义非凡,老师引领我们赏析绘画大师的经典之作,从笔触的精妙运用,到色彩的匠心搭配,其间蕴含诸多门道,让我们逐步学会欣赏画作的艺术之美;音乐课上,聆听古典乐章悠扬的旋律在耳畔奏响,沉浸其中,感受音乐直击心灵的魅力;语文课同样毫不逊色,诗词歌赋营造出的绝美意境,如 “大漠孤烟直,长河落日圆”,仅仅诵读文字,脑海便能浮现出那雄浑壮阔的画面,一点点雕琢着我们的审美趣味。回到家中,家庭教育亦是关键一环。长辈日常的言行举止、家里的装修风格,以及对生活品质的追求,都如春雨润物般,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。

四、普通人如何培养自己的审美

那么身为普通人,该如何提升自身审美呢?首先,“提高”并不代表审美有高低之分,“提高”的意思实际上是“丰富”,多去领略这个世界不同角度的美。比如在平日闲暇之时,多浏览网络上的优秀摄影作品,像专业鉴赏者一般,仔细留意画面构图是否精巧合理、元素搭配是否相得益彰、空间层次是否错落有致、光影运用是否恰到好处、配色组合是否赏心悦目,长此以往,审美敏感度必然逐步提升;又比如可以在人流量大的商场,站在顶楼看人来人往,观察每个人的一颦一笑,动静之间皆有意趣;此外,务必学会发现身边潜藏的美,城市的隐秘角落、充满烟火气息的老街旧巷,那斑驳的墙壁、错落的屋檐,皆是生活隐匿的美学宝藏,用双眼捕捉,以大脑吸纳,便能成为自己的美学素材;

总之,美无处不在,环绕在我们身旁,只要用心探寻,每个人都能实现审美跃升,让平凡日子绽放别样光彩。我们必须保持清醒,不要被单一狭隘的审美所裹挟,真正的美理应多元丰富、包容开放,我们万不可随波逐流,迷失方向,而要坚守自我,拥有独立判断。美,既深邃复杂,又简单纯粹,关键在于我们如何用心去体悟、去感受。


很多我们渴望的美,可能是一种心理效应,还是基因在控制:得不到的最美。

从心理学角度剖析,这背后是稀缺性原理在作祟。当某样事物难以企及,无论是稀有的艺术品、遥不可及的爱情,还是梦寐以求的理想身材,大脑便会不自觉地将其美化。就如限量版的包包,全球仅发行寥寥数个,它的稀缺属性瞬间点燃人们的渴望之火,拥有者成为众人艳羡的对象,未得者则在心底勾勒出它无与伦比的完美模样,仿佛一旦拥有,就能填补内心所有空缺。在感情世界里,那些求而不得的暗恋对象,常常被镀上一层梦幻的滤镜,Ta 的一举一动都能牵动心绪,Ta 身上的瑕疵全然不见,只因距离与无法掌控感,让这份 “美” 愈发浓烈。

基因层面亦有迹可循。在人类漫长的进化历程中,对稀缺资源的追逐深深烙印在基因里。远古时期,食物匮乏,那些难以获取的高能量果实、珍贵猎物,成为保障生存繁衍的关键,能够得到它们的个体更易存活,基因得以传承。如今,这种本能虽已变换形式,却依旧影响着我们对美的感知。比如身材方面,在现代社会以瘦为美的大环境下,极低体脂率的 “纸片人” 身材往往是多数人渴望的,可现实中达成这一目标殊为不易,于是基因驱动我们持续追逐,认定那是最美标准,即便为此付出健康代价也在所不惜。

然而,当我们洞悉这一规律,或许能尝试打破这种执念。多去关注我们已经得到的,学着欣赏身边触手可及的美,那些平凡日子里的微光,家人的陪伴、朋友的关怀,不再将目光只锁定于远方虚幻的目标。毕竟,真正的美不应只是欲望的投射,而应是内心安宁与满足的映照,是能于日常琐碎中寻得的温暖与力量。

今天去了一个寺庙,跟着里面的“师兄”走了很多规定的流程,忽然意识到,很多组织都会制定一套自己的规矩,这里面深层原因是什么呢,明天探究一下。